新闻资讯
Health Guide

老龄化,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作者:贺州养老院   发布时间:2024/4/26 

 最近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供了最新的关于中国人口状况的数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相对于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严峻。人口学界在本世纪初依靠五普数据进行国家人口战略分析,曾预测2010年中国内地的人口数会达到13.7亿,然而六普数据表明内地的人口数量为13.4亿,说明人口总量的压力比预想的要更小。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从1982年的三普时期到1990年的四普时期,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4.9%增加到5.6%,平均每年增加0.09个百分点;从1990年的四普时期到2000年的五普时期,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5.6%增加到7.0%,平均每年增加0.14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五普时期到2010年的六普时期,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7.0%增加到8.9%,平均每年增加0.19个百分点。可以预计,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老龄社会对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并且采取合理的方式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

  三项基本任务

  从未来中国的发展来看,我国面临快速的老龄化,人口格局将经历很大的变化。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对国家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储蓄率下降、消费水平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这些都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也具有显著压力。因此,老龄社会建设需要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和挑战。

  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包括三项紧密结合的基本任务:一是如何实现老龄社会的发展,二是如何加强老龄社会的保障,三是如何提高老龄社会的质量。

  第一项任务是实现老龄社会的发展。就是说如何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从“十二五”时期开始,人口结构中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同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提高,带来社会抚养水平上升,这些都会减少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应该看到,我国未来面临着与改革开放以来完全不同的人口格局。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从50%上升到70%,社会抚养水平从60%下降到40%。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背景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往往可以用人口红利的概念来加以解释。虽然对于人口红利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还有不少争论,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毕竟是面临一个相对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这个人口发展环境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而从未来中国的发展来看,人口格局的转变意味着,我国面临快速的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可能相应会带来储蓄率下降、投资率下降、消费水平下降和内需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这些都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甚至使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因此,老龄社会需要想办法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挑战。

  第二项任务是加强对老龄社会的保障。有不少学者提出中国是“未富先老”,也有人说中国不是“未富先老”,而是“未备先老”。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就开始老龄化了。实际上“未备先老”也并不特别准确,实际情况应该是“慢备快老”,也就是老龄化的速度很快,而社会保障的速度相对较慢。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设的时候,老龄化程度其实并不算高。英国是在19世纪后期出现大量贫困问题以后开始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设立《养老法》的。法国稍微晚一些,差不多也在20世纪初。美国则是在1920年代开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时这些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大约是6%左右(指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一般而言,我国是从1950年代开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当时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是4%。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老龄化程度基本在5%-6%。所以我们开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老龄化程度并不太晚,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远快于主要发达国家,从而造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压力更大。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50-100年的时间使老龄人口比重从7%增加到14%,我国只用了20多年完成这个转变。如此快速的老龄化不完全是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所导致,生育率的下降和少子女化也是重要原因。我一直认为,中国老龄化的核心问题不是过高,而是过快。相对于老龄化速度的过快,我国因此出现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老龄化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慢备快老”。对当前养老保障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估算,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的养老金覆盖率已达到80%左右,而农村的老人中只有25%覆盖了新农保的保险。相对于城镇职工大约75%的人口参与了城镇养老保险的计划,农民工群体城镇养老保险的参与率只有12%-20%,农村劳动力人口参与新农保的比例只有10%左右。可见,具有普惠性的国民年金制度还远没有实现。因此完善老龄社会的社会保障建设,对全国而言还是一个重大任务。

  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第三个任务是提高老龄社会的质量,也就是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建设一个老年友好型的社会。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老年友好型社会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其总体的概念就是要使老年人生活得健康、有尊严和有乐趣。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实现,第一要提倡依托老年人的知识、智慧积极推动发展;第二,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老年人口的需求和权利;第三,发展的成果需要考虑代际的公平,实现代际的共享,要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福利。

  在上述应对老龄社会的任务中,我认为,实现老龄社会的发展是前提,通过老龄社会的发展才能提供经济积累,提供老龄社会的保障;加强老龄社会的保障是提高老龄社会质量最基础性的内容,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和生活的安全,老龄社会的质量根本无从谈起;提高老龄社会的质量,更全面地满足老年人口生活和发展的需求,是老龄社会建设更高层次的要求。

  实现老龄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使得单纯依赖密集型劳动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加依赖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加强老龄社会的保障,则意味着需要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社会福利,加强社会投资,发挥公共财政的公共服务性质,增强社会保障的积累。换言之就是说,如果人口红利带来了经济发展,那么我们需要把经济发展的这部分红利积极地用于应对人口结构转变方面,包括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保障、健康服务等。至于如何提高老龄社会的质量,关键还是需要老年人口更多地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参与老年公共决策。

  不同层面的挑战

  就应对老龄社会挑战来说,全国性老龄化问题、区域性老龄化问题和城市性老龄问题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国家、区域和具体城市,在应对老龄社会挑战方面所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不同层面的发展主体对于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制度建设政策导向的方向性也应该是有差别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整体上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东部地区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更早。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人口发展过程是不一样的,因此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不同特点,这要求我们在面对不同层面的老龄社会问题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老龄社会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社会保障的普惠和平衡问题。我们发现,农村人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都还有待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赖家庭,缺乏社会的保障;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和保障标准远落后于城市和城镇;不同区域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建设更加普惠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一个艰巨任务。在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需要大力推进老年保障的城乡平衡和区域平衡,实现更加平衡的社会保障安排,这有利于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均衡目标的实现。

  区域性老龄社会挑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区域社会保障体系的合作与衔接。当前,区域内人口迁移流动日益加深,而不同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仍处于独立分隔状态,因此促进不同地区保障计划的相互合作和相互衔接显得尤其必要。例如长三角地区随着人口迁移流动和交通体系的发展,整个城市群日益显现出同城效应。如果能够实现区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不仅是适应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带动人口的异地养老,促进更加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通过推动跨区域就业的劳动者加入当地的社会保障计划,并促进社会保障的跨地区转移和衔接,不仅有利于劳动者老年以后的生活,也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运行。

  城市老龄社会挑战的核心问题是融入和发展的问题。城市作为移民的中心,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和全国其他区域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全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从“五普”到“六普”有较大提高,而如果以60岁及以上人口的口径来看,上海市的老龄化程度基本上维持在15%;如果采用65岁及以上的口径,上海市老龄人口的比重反而从2000年的11.46%下降到了2010年的10.12%。包括北京等东部大城市都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性迁移,缓解了老龄化的程度。所以上海从户籍人口的角度看确实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但是从常住人口口径看,上海已经不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周边地区的南通、扬州等城市由于人口迁出较多,老龄化程度甚至高于上海。因此作为老龄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适应移民城市的特点来完善老龄社会的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提高移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同时,需要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更多地从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角度来完善城市老龄社会建设。

  因此,不同层面的老龄社会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是不一样的。全国和地方的老龄化问题存在差别,区域和具体城市的老龄化问题存在差别,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老龄化问题存在差别,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老龄化问题存在差别。应对老龄化问题,需要以全国性的老龄化问题为背景,对区域性和城市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解决方案。

  建设高水平的老龄社会

  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在老龄社会的基本保障得到解决以后,应更加重视现代化过程对老龄社会的影响和支持作用,重视塑造现代老龄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运行体系,充分满足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建设高水平的老龄社会。

  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老龄化发生最早、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因此有条件、也有必要在实现老龄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强老龄社会的社会保障和提高老龄社会的生活质量的过程中,率先探索如何建设高水平的老龄社会。

  建设高水平的老龄社会首先需要改变对老龄社会的观点:需要改变对老龄社会片面悲观的观点,而认识到可以通过充分挖掘老龄社会的积极意义,在不断老龄化过程中推动城市和国家不断繁荣发展达到新的水平;需要认识到老龄化不仅是发展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例如老年产业的机遇;需要认识到老年人口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废弃物,而是一种宝贵资源。特别在知识经济下,老年人力资源能够构成推动发展的积极力量。

  只有首先对老龄化过程和老龄社会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才能够带来行为的转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可以吸取世界其他国家老龄化社会的成功经验,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从新的视野对老龄社会进行重新构建。其中特别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该重视现代技术对老年社会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并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公民已经成为崭新意义上的电子公民。通过信息化的力量能够整合公民需求,推动整个电子教育、电子健康、电子保健体系的发展。例如欧洲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欧洲正在推行电子健康的庞大计划,促进欧洲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电子信息化,促进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和医院医疗服务的整合,发展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家庭门诊和健康咨询,以及远程治疗和紧急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可以说信息化改变了老年健康和卫生服务模式。因此信息化能够提高老龄社会的生活质量,同时信息化也能够提高老龄人口的参与能力和发展能力。我们发现,老年人口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明显是随着年龄递减的,因此,我们也需要重视老年人口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使老年人口更好地融入信息化社会。

  除了信息化以外,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在老年生活中的研发和应用,也都将深刻改造老龄社会的生活方法,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福利。现代科学技术在老龄社会的应用是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联系的,从某种程度来看,现代技术和老龄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也有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增强老年人口的发展能力。

  第二,建设高水平的老龄社会需要建设现代老龄社会的社会生活体系。目前为止应对老龄社会的对策方案,往往重视经济供养体系和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是对于老龄社会的社会构造和社会运行体系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实际上,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同时需要一个完善的老年社会运行体系,需要广泛依托包括老年医院、老年大学、老年医疗服务机构、老年俱乐部等各种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当前我们一方面看到老年社会组织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社区中的各种老年活动团队,如歌舞队、体育锻炼团队等非常活跃,但是具有规范管理和完善运营体系的老年组织和老年俱乐部却发展薄弱。在组织建立、组织运行和资源获取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困难。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各种老年社会组织。老年社会生活体系的建设,也包括各种社区养老设施如何通过社会机构加以运营,除了“政府建、政府办”的模式,应该大力发展管办分离,推动“政府建、社会办”,以及促进社会建设的多元化,实现“社会建、社会办”,充分推动老年社会空间的培育和建设。老年社会体系的建设是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老龄社会需要完善对老龄社会的社会管理。这要求加强社区作用,加强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以及加强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发展,通过为老年人口提供各种服务,满足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改变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建设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老龄社会。

  第三,高水平的老龄社会,也要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包括建设更加满足老龄人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规划和运行要适应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满足老龄人口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消费需求和发展需求。不仅在家庭内部的空间规划中,需要依据科学和详细的建筑标准尽量保证老年人口的活动安全,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也需要增加老年人口的活动空间,为老年人口扩展其社会参与面提供条件。例如,在小区内应该配置足够的托老所、养老院,在一定的服务半径中配置足够的服务中心,等等。同时,应该鼓励老年人口更多地使用城市的社会空间,在各种社会服务的发展中重视对老年人口服务,满足老年人口休憩、社交、娱乐和发展等各种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也有一个增强老年人口的话语权问题,通过重视老年人口的利益和需求,促进老龄化进入公共决策的主流,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平等对待老年人口、促进老年人口积极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中国正在经历迅速的人口老龄化,不应单纯将老龄社会看作一个巨大的困难,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只有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才能缓解老龄社会的压力,并构造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高水平的老龄社会是现代城市重要的发展目标,不仅将有助于推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同时适应人口结构变动推动城市和区域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建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老年友好的现代城市。


返回列表页
TOP